01 基本概念及产业链
冲压工艺是汽车制造的传统工艺之一。传统车身制造工序往往是先通过冲压、挤压、铸造完成各零部件生产,再使用焊接、铆接工艺将零部件进行连接。其中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压工艺是指利用压力机将钢板或者铝板连续冲压,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形加工方法。(简单理解就像把铁勺子用力弯曲的过程,也叫冷冲压)
汽车冲压件品类较多,主要包含车身冲压和底盘冲压。车身冲压具体包括:驾驶室总成、发舱总成、四门两盖总成、侧围总成、ABC柱总成、轮罩总成、前围总成、顶盖总成、底板总成、保险杠总成等。底盘冲压具体包括:第一横梁总成、发动机支撑梁总成、第三横梁总成、纵梁、纵梁加固板总成、第五横梁总成等。
汽车冲压件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和冲压生产设备供应商。原材料主要是钢材、铝材等冲压板材。冲压生产设备主要为冲床、机械臂和焊接机器人。产业链下游则为汽车车企以及一二级零配件供应商等。
02 行业规模及行业趋势
汽车冲压件行业规模的计算可以通过冲压件的单车价值量(ASP,Average Selling Price)乘以汽车产量来粗略估算。制造一辆普通汽车约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冲压加工成型,汽车冲压件应用广泛,平均每辆车上有超过1500个的冲压件,因此冲压工件的制造工艺水平及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对汽车制造质量和成本有直接的影响,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汽车冲压件单车价值在1万元以上。汽车行业趋势变化直接影响冲压件行业市场变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实现3009.4万辆,从而可以估算我国2023年汽车冲压件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同时也可以根据汽车的产量和销量乘以ASP大致估算出汽车冲压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03 行业竞争格局
汽车冲压件市场竞争格局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市场参与者大致有四类:第一类为国外汽车巨头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其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居于早期市场龙头地位。代表企业有麦格纳门系统、弗吉亚等:第二类为国内大型民营冲压件生产企业,其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自主模具设计制造能力和成本竞争力。代表企业有多利科技、华达科技、联明股份、常青股份等;第三类是以国内整车厂商旗下子公司为主,主要配套整车厂进行部分的冲压件生产。代表企业有东风模冲、一汽富维;第四类为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冲压件厂商,其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等较弱,模具开发能力不足,整体效益较低。
04 行业上市公司及状况
根据MFC(全称“《金属板材成形》杂志”)介绍,主业涉及到冲压件的上市公司大致在20家左右。此处选取几家业务更加专注在汽车冲压件业务的上市公司,分别是天汽模、多利科技、常青股份、无锡振华、联明股份以及金鸿顺。这些企业市占率总计大致在8%。
盈利能力方面。行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和利润规模同比大多实现正增长,剔除极端值后,利润规模同比增速在5%以上。行业成长性较好。从销售毛利水平来看,销售毛利率在13-26%之间,行业盈利能力较为稳定。期间费用方面,金鸿顺存在异常值,大部分控制在6-10%之间。其中管理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主要部分,行业企业普遍财务费用较低。
05 一体化压铸对冲压件行业的影响
一体化压铸是指用特大吨位压铸机将合金材料一次压铸成型为大型铝铸件的压铸方式。特斯拉作为这项技术的开创者,早在2020年9月正式宣布Model Y将采用一体式压铸后地板总成,并且宣称可将后地板总重量降低30%,整车制造成本降低40%。
一体化压铸技术替代了将多个零部件先冲压再焊接或铆接的传统工艺,直接节约工序。同时时间、人力以及占地面积的减少,在提高产能效率的同时减低了成本。以特斯拉具体数据来看:(1)效率方面。Model Y后地板总成的部件需要2个小时,而采用一体化压铸有望在2分钟内加工完成。(2)成本方面。传统制造方式下,每种零部件需要其对应的模具、夹具等产线配套成本,焊接工艺的简化也降低了焊装工厂的投资成本,大型压铸机约100平米的占地面积也比传统产线更少,特斯拉采用大型压铸机后,工厂占地面积减少了30%,相关自动化产线的人力成本节省了20%,采用一体化压铸后Model Y后地板生产成本降低了40%。
一体化压铸存在重量、良率以及成本等控制难点以及高投入、设计难等特点依旧影响着一体化压铸汽车配件的渗透率。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大吨位锁模力的大型压铸机的问世,使得更大面积和更多零部件集成的可能性得以实现。但与此同时,大型压铸也带来了一些困境。据汽车材料网[1]介绍,一是零件重量并不能大幅降低,主要大型零件的厚度难以控制在冲压件零件平均厚度以下,导致铝合金低密度优势都被压铸过厚的壁厚所抵消了;二是成本并不能显著降低,一体压铸采用C611镁铝合金的原材料成本相比钢板更贵;三是精度和良率更难控制。铝合金压铸件最大的难题就是精度管控,零件尺寸越大,铸造产生的精度偏差也就越大。
一体化压铸技术在新能源车市场的渗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目前多个机构针对未来一体化压铸市场的渗透率主要考虑的是在新能源车的应用。传统燃油车型暂未有一体化压铸汽车的量产。新能源车方面,一体化压铸技术主要用于后底板、前底板以及电池盒。后底板出于碰撞风险较小率先实现量产,前底板考虑到有较高的碰撞风险渗透率较慢,电池壳受CTC(Cell to Chassis,即电芯直接集成于车辆底盘的工艺)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统计一体化压铸技术配置车型以及相应车型销量,可以大致估算出国内一体化压铸市场规模,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2024年配置了一体化压铸的车企主要有特斯拉、蔚来、理想、极氪、小米、问界、哪吒等,但是销量并没有增长较快,我们保守预计以每年3%的渗透率挤压对接新能源汽车的传统冲压件零部件企业。
06 汽车冲压行业企业信审要点
下游客户的实力、稳定性以及集中度情况。(1)下游客户的实力。汽车冲压件企业的下游客户往往是车企或者车企的一二级零配件供应商。这样需要进一步核实车企以及零配件供应商的实力情况。(2)与下游客户的稳定性。这可以通过合作年限或者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来判断。汽车行业对零配件供应商的要求往往较高,零配件厂商进入某车企供应链需要经历大概一年左右的认证周期,而一旦认证通过后车企通常也不太会跟换供应商。(3)下游客户的集中度情况。下游客户集中度越高的配件供应商企业容易处于弱势,企业的议价能力以及回款效率面临挑战。
企业的财务能力,尤其是资金周转能力。汽车冲压件厂商的生产模式大多是“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下游客户订单往往提供3-6月的预测量,然后从生产到确认收入的周期也往往较长。具体可以从下表中部分汽车冲压件上市公司营运情况可以看出。该样本营运周期平均天数为255天。较长的资金回收周期对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处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企业的收入现金比、周转情况。
短期内一体化压铸带来的行业冲击较小。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一体化压铸技术在短期内并不会渗透较快。对于冲压件行业来说,短期1-3年内,可以预测其市场规模不会有超过每年3%的年降,对于冲压件行业的融资决策影响较小。
综上,当前汽车行业仍旧较高增速的增长态势,国内一体化压铸技术基于其增效降本的技术优势在电动汽车领域应用逐渐渗透,但是面临的成本收益比、精度良率等挑战使得其在短期内仍不足以对传统冲压件行业市场规模造成较大的侵蚀威胁。冲压件行业的激进信贷策略仍可保持准入的态度,并需要重点关注授信企业与客户合同认证情况、资金周转情况。